海南话说“番” ●陈业基 番,最早是人们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,如“番西”(现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)、“番钱”(外族钱币)、“番王”(少数民族的领袖)、“番客”(指客居中国的外族人或外国人,或指客居南洋的中国人)。《新华字典》和《现代词典》对“番”都有一解释,称为外国或外族。在海南话中,“番”念做“wan”。海南话的这一音韵与普通话比较接近。海南是侨乡,因此在海南话中,与“番”组成的名词还真不少,如、番鸭(即嘉积鸭)、番葱(即洋葱)、番茄(即西红柿)、番椒(即辣椒)、番薯(即地瓜)、番瓜(即木瓜)、番菜(即西餐)、番客(指侨居外国的本地人)、番话(指英语或南洋一带的土语)等。小时候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,长大后才知道这些带“番”的词都与外国有关,说白了都与“番客”有关。海南人称的“番客”是指那些侨居南洋的华侨。海南华侨早在唐宋就已有之,由于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兴起,不少本地人出门国外做生意,也有不少贫困的农民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去了南洋。这样,从侨居南洋回来的人本地人便称之为“番客。”说海南是侨乡,一点也不假,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去南洋的人。可是在南洋谋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我们村除了王书运一家在南洋有点家资外,大多数人也只是在南洋“驳驳食食”过日子,有的更是在贫困交加中客死他乡。侨居南洋回来的“番客”喜欢带一些南洋特产回来让在家的亲人朋友品尝,有的甚至将一些种子种苗带回来让家里人种养。带回来的物种海南话都冠以一个“番”字,以别于本地物种。如:“番鸭”(即嘉积鸭)、“番椒”(即辣椒)、“番瓜”(即木瓜)、“番茄”(即西红柿)、“番葱”等。由于时间的迁移,本地人已经将一些物种混为一谈了,无论这种物种是本地的还是南洋一带的一律冠以“番”字,如木瓜,不管是本地品种还是南洋品种海南话一律叫做“番瓜”;如辣椒,不管本地的品种还是南洋的品种一律叫做“番椒”。虽然在海南,很少看见人们种植“番葱”,市场上的“番葱”几乎都是从大陆运进来的。但“番葱”,也应是从外国带进来的。海南话还将南洋一带的“菜色”叫做“番菜”,如“咖喱鸡”等。我们塔洋有一个叫做霞姆的华侨,每次回来都喜欢做一桌“番菜”请“亲情”(即亲戚)朋友去她家吃。由于我与她同住一个小区,因此我也常常能尝到她做的“番菜”的味道。的确,它与本地菜味大大不同。由于海南“番客”多,他们也带回来许多“番话”。至今,在海南话中,仍然保留不少“番话”。这些“番话”,有的是南洋一带的土语,有的是英法等国的语言。“番客”带回来的这些“番话”,我们现在仍然在讲。如:市场,“番语”叫做“唛刹”(masha,均读去声)。“去市场买菜”一句,海南话就说成了:去“唛刹”买菜。香皂,“番话”叫做“沙奔”。“用香皂洗澡”一句,海南话就说成了:用“沙奔”洗澡。刹车系统海南话叫做“武勒”;刹车海南话叫做“刹勒”。但经人一指点,我才知道“武勒”和“刹勒”这两个词也是“番话”。就连我们平常使用的水桶,海南话中仍然使用“番话”称之为“水钿”(钿,dian,去声,音近海南番话)。小时候,我曾听过“番客”讲过南洋“马达”赶市的故事。“马达”怎讲,经“番客”一点,我明白它指的是警察。哦,原来“马达”也是“番话”;至于手提琴,“番话”称之为“巴练”;手篮,“番话”称之为“手苙”。由于普通话的普及,在现在的海南话中,已经很少听见有人称手提琴为“巴练”了。由于塑料袋的普遍使用,已经很少看见有人提着手篮去买菜,因此“手苙”这一“番话”好像也很少看到有人讲了。END 更多琼海信息点击“阅读原文”↓↓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