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而乡村文化,则是一条村长久的内涵和积淀,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精神动力。在番禺区大龙街傍江东村,你可以在古祠堂里探寻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故事,在傍江东小学听孩子们演奏悠扬的粤曲,在加油呐喊声中观看一场激动人心的龙舟赛......傍江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,不断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,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。 傍江东村牌坊 流芳堂:记录海瑞与傍江东村的不解之缘 祠堂,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家风家训,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。在傍江东村的古氏大宗祠内,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亲笔题字的“流芳堂”三个字雄浑有力、端正大气,见证着海瑞与傍江东村古氏明代先祖古文炳之间深厚的友谊,承载着海瑞对傍江东古氏家族的期望与祝愿。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,在民间一直是清廉官员形象的代表,备受世人推崇。关于流芳堂的来源,据傍江东村党委书记古泉开介绍,古氏明代先祖古文炳曾任浙江县令和广西南岭知府,当时与海瑞同朝为官,两人关系很好,古文炳将他一个儿子过继给海瑞为子。古文炳在任上过世后,由他过继给海瑞的儿子扶灵回到傍江东村,海瑞也随之到傍江东村祭拜友人。为了赞颂古氏先祖功德,勉励古氏后人继承先祖的光荣传统,流芳百世,海瑞在古氏大宗祠题字“流芳堂”,并悬挂于中座横樑上。 海瑞题字“流芳堂”牌匾 古氏大宗祠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(公元—年)。祠堂初建时称号为“国宝堂”。祠堂大门两边挂的木刻对联:“一朝国宝,三世乡贤”“一朝国宝”指的是第一代先祖古弼,“三代乡贤”是指第八代传孙古成之及其子孙均在朝为官。古成之为宋朝岭南进士第一人,他宽厚爱民,刚直不阿。他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也被其子孙世代相传,所以才成就了古氏明代先祖古文炳与海瑞的深厚情谊。 记者观察发现,大多数祠堂牌匾的底色以红色、黑色居多,而“流芳堂”牌匾的底色却是白色。经过询问,古泉开为我们揭开了谜底,原来,白色代表着海瑞清正、廉洁的形象,也时刻提醒古氏家族的子子孙孙为人为官要公正无私、刚正不阿。 活化保护让古祠堂焕发生机 傍江东村共有10间祠堂,这些古老的祠堂不但记录着傍江东村悠久的历史,也是傍江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。近年来,傍江东村深入挖掘传承宗祠文化精髓,对辖区古祠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活化利用,让古祠堂焕发出新的风韵,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。 傍江东村将保护历史建筑纳入村规民约,落实文物保护经费保障和破坏文物处罚制度,倡议全体村民自觉维护村内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建筑风貌,科学做好保护修缮规划。年,对陈氏宗祠、易安陈公祠建筑群实施翻新修葺,做好祠堂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,最大限度保存其历史、艺术和文化价值。 宏勋古公祠 根据祠堂各自特点,活化利用祠堂场地,设置不同的文化项目。傍江东村在逸菴古公祠内设置了农家书屋,根据村民群众阅读需求不定时增购图书,目前书屋已有爱国主义教育、自然科学、民风民俗等类别书籍余册,成为村民群众“文化粮仓”;在逸菴古公祠设置老人活动中心,配置桌凳、棋牌、乒乓球桌、健身器材等设施,供村民群众休闲娱乐。在宏勋古公祠设置村民文娱中心,为私伙局琼花艺社的演奏创作主阵地等。 傍江东村全面保留、延续古祠堂供奉祭祀、村民议事、婚嫁庆典等功能,在祠堂开展五月拜太公、七夕“七姐诞”、敬老大会等民俗活动。年的七夕节,傍江东村在“流芳堂”举办了“摆乞巧”“拜七娘”“送七娘”、唱大戏和吃围餐等活动,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。 古泉开介绍,该村通过活化利用古祠堂,着力打造群众休闲娱乐聚集地与传统文化传播地,带领村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赋能。 弘扬岭南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 作为广州市首批粤曲传统教育特色学校,傍江东小学可谓是傍江东村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。傍江东小学先后开展民乐、粤剧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教学活动,是首批广东中小学开设竹丝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、广东民族乐团培训基地、“粤剧”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。 该校于年成立民乐团,配备高胡、二胡、扬琴、阮、竹笛、琵琶等乐器多件,现有团员约人,分大中小三个梯队。专业师资团队来自星海音乐学院、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,学生每周免费上专业小组课。全校人人学习笛子,班班有民乐队,每学期有民乐汇报演出,每年有艺术节。 “文化自信应从娃娃抓起。”该校校长简少芬表示,傍江东小学是一所村级学校,学生除了本村村民子弟,还有一部分是来穗人员子女。这些孩子们来到傍江东小学可以免费学习粤曲,不但掌握了一门音乐特长,接触到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,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。 傍江东小学民乐队表演傍江东村供图 据了解,傍江东小学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,民乐团活动搞得有声有色,曾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民乐专场比赛、广州市中小学生器乐展演等大型活动多场次,曾获第九届广东音乐邀请赛金奖,广东省第五届中国民族器乐大赛金奖,年获得番禺区少年曲艺大赛广东音乐类唯一金奖等多个奖项,第十届广东音乐邀请赛合奏金奖,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番禺区优秀社团、品牌社团。 “赛龙夺锦”精神激励傍江东人奋力前行 傍江东村龙舟竞渡历史源远流长。自古以来,市桥河有两大龙船会:十乡龙船会和沙湾龙船会,他们各自举办龙船景。傍江东村是十乡龙船会成员之一,按照固定的日程举办傍江龙船景,十乡龙船会成员龙船均到傍江河涌庆贺、竞渡。每年龙船景结束后,傍江东村开龙船宴,邀请乡贤与龙舟队员共庆佳节,已有数百年的历史。 傍江东村现有7艘龙船,其中3艘可用于比赛,均为传统长龙。年获番禺区第十七届“莲花杯”传统龙舟赛银杯奖亚军;水南南溪兄弟龙舟邀请赛男子公开赛银杯组第一名;香港大澳龙舟精英赛银杯第四名。 傍江东龙舟队在比赛中奋勇争先傍江东村供图 每逢端午节,傍江东村的青壮年都踊跃报名参与龙船竞渡,队员们无论是顶着烈日还是冒着风雨,都会坚持刻苦训练,团结协作、奋力拼搏、永争上游的龙舟精神激励着他们毫不畏惧、勇往直前。 古伟聪是傍溪龙舟队的领队兼教练,年,他带领傍溪龙舟队夺得第十七届“莲花杯”传统龙舟赛银杯奖亚军的好成绩。古伟聪是土生土长的傍江东村人,也是一名“80后”,他从小就热爱扒龙船,每年端午节的番禺“十乡龙船景”都有他的身影。长大后他跟随一些龙舟爱好者到南海等地参加龙舟比赛,不断学习扒龙船的先进方法和技巧。 为了营造龙舟传统文化氛围,从年开始,古伟聪义务担任傍江东村龙舟队的教练和领队,每年端午节都全情投入做好各项筹备和训练工作。古伟聪说,在傍江东村,龙舟文化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品牌。多年来,团结协作、奋力拼搏、永争上游的龙舟精神一直激励着村民,使得傍江东村民更加团结,更加努力拼搏,龙舟精神已经渗透进每一位傍江东人的骨子里。 经历了多年的岁月变迁,傍江东村古氏大宗祠里的“流芳堂”牌匾依旧高高悬挂,引人注目,海瑞对傍江东的美好祝愿正在变为现实。一代代傍江东人不忘先祖遗训,发扬海瑞精神,深耕传统文化,坚定文化自信,在乡村振兴战略中,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,以文化建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,以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动力。年,傍江东村被评为广州市美丽乡村。 在谈到今后村的发展,古泉开说: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村民的精神食粮,我们傍江东村要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,特别是要深挖海瑞文化,打造名人文化、祠堂文化等文化名片。” 来源:番禺融媒记者代妮娅谢展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6703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