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如洁《跋涉者》路漫漫其修远兮庚寅夏如洁造像于羊石梁如洁《涛声》梁如洁《岭南佳果组画》她是岭南画派“根正苗红”的传承者——父亲梁占峰为岭南画派花鸟画名家,父亲的老师黎葛民是高剑父、陈树人的同学好友。年她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,又担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……但她的作品与父亲梁占峰、师公黎葛民,乃至于其他岭南画派名家的面貌皆迥异,自有一种厚重、高华之美。归根到底,她传承的是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,在“折中中西、融会古今”中,她特别注重“以中为本”“以今为魂”。因此,早在年,她那幅让人耳目一新的中国画作品《涛声》就夺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。之后,《桑田》又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。近日,“美自然——梁如洁中国书画作品展”在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举行。借此机会,记者深入了解了梁如洁的艺术历程。文、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熔铸百家成自家面目因为家学渊源,梁如洁很早就知道怎么拿笔作花鸟画。在广州宝贤大街上小学,4年级时她成为学校的宣传委员,负责出墙报等文艺工作。但父亲并没有要求她专注于画画,而是让她多读书,多写字,多聆听一些前辈们的交流。“特别是黎葛民先生,对我父亲就像对儿子一样。20世纪50年代我经常到他家去玩,经常听他和父亲谈话,这种熏陶对我影响非常大,‘岭南画派’的变革精神早早就扎根在我的心中。”后来,梁如洁还曾主编过一本《黎葛民诗书画集》,对黎葛民一生的创作进行了梳理。家里曾收留过父亲的一位文学老师。这位老先生善于刻蜡版,梁如洁每天放学回家都看得津津有味,并很快学会了刻宋体字。这让她年到肇庆市高要县插队时,顺利地当上了队里的宣传员,也使得她后来有机会到县文化馆学习,获得了广州美术学院要来招生的信息,顺利报名。“因为有美术功底和文化基础,又有黎葛民先生的推荐,年,我顺利回到广州上大学。”在广州美院,梁如洁更是打下了坚实的学院派绘画基础,不仅学习了国画,还学了油画、水彩。毕业后,她被分配到肇庆影剧院当美工,年,她又如愿考取了杨之光先生的研究生,回到美院学习人物画,并得以留校在师范系任教。“这个系后来改为教育系,现在叫教育学院。我们当时属于创系的‘开荒牛’。我是教研组长,要安排各门课程。当时系里没有专业的花鸟画老师,我只好自己挺身而上。虽然过去也画过不少花鸟画,但毕竟研究生阶段主要跟着杨之光老师研究人物画,我还是要‘补课’——到图书馆临摹齐白石、吴昌硕、潘天寿等名家的作品,边教边学。”这些大师们的营养,逐渐渗入到梁如洁的作品中。同时,教育系有国画教研组、水彩教研组、工艺设计教研组,可谓最综合的系,梁如洁又是一个在审美上兼容并包的人,无论油画、版画、设计、摄影,她都喜欢学习了解,并自然而然地吸收到她的创作中。因此,她的花鸟画作品,迅速融入了版画感觉、平面构成的因素,让人眼前一亮。一开始便先声夺人的是创作于年的《涛声》。画面上,厚实刚劲的礁石组成强有力的主体,其上海鸥密密匝匝排列组合,却又灵动自然,如在侧耳聆听自然的潮汐、时代的回响,其内涵正与激荡南粤大地的改革浪潮相吻合。因此,这件作品成功入选当年的全国美展,并获得铜奖,为中国美术馆收藏。岭南新花鸟哲思为底这创新的能力,来源于梁如洁综合的技法功底,更来源于她对艺术的认知,对自然的热爱,以及她在传统文化上的深厚积淀。“父亲很早就教会我,画画是表达自己对世界、对万物、对生活的一种感悟,不是为了技法而技法。因此,虽然每一张画我都会用不同的技法,几乎从不重复,但这都不是刻意为之的。只要有发自真心的深刻感悟,自然会竭尽所能去表现好主题。”譬如,20世纪80年代末,梁如洁又创作了《桑田》,摘取了全国美展银奖。当时她带学生到南海、番禺、顺德一带写生。作为鱼米之乡,这里的桑基鱼塘很出名。在路基上,梁如洁看到了桑树发芽,鲜嫩无比,她满心欢喜地走到桑田里面去。这才发现,桑基的土里面有很多白色的小贝壳,让她很惊奇。“我站起来眺望远方,开始思索:贝壳是海里来的,广东一直有围海造田的历史,几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生息,渐渐地大海就变成了桑田……我想了很多,才动笔作画。”这件作品,梁如洁将其命名为简洁的《桑田》二字,然后题上“在广东沿海的桑地上,不难发现那一个个带有历史印记的小贝壳”的素朴文字,并采用平面构成理念,将桑田设计成一排一排的海浪,使得画面更有冲击力。可以说,《桑田》构思很动人,内容又是从生活中来的,在平凡中彰显深刻,在全国美展中脱颖而出是必然的。再后来,她的《新绿》也在全国美展中获奖,同样是以小见大,意韵悠长。这样的提取能力,则要归功于梁如洁深厚的国学功底,尤其是她对老子学说、《二十四诗品》等传统哲学、美学的钟爱。所以,她画《跋涉者》,画的是一头迎面走来的大象,壮硕的身躯充满了一往无前的力量。“这可以说是一种自况吧,在艺术道路上,我一直都是一个跋涉者。”梁如洁笑道。她画《大地》,也是为了告诉儿子,画动物要有所寄托。那画面上的一对狮子卧在大地上,像两座山峰一样沉稳,目光坚定,眺望远方。画上还题跋:“天地玄黄、日月盈虚,寒来暑往,阴阳化育。”更让人感觉到无限希望。恰如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、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所说的,梁如洁的花鸟画是南方的,是具有岭南气质的新花鸟画。“她的作品虽大都起于对人生、社会、自然的触动和感悟,但进入创作却历经反复推敲斟酌,务求意境隽永内涵深厚。她近年所作《木棉颂组画》《岭南佳果组画》《瑶池仙雀下春园·满园春》等,更明显体现了这一特色。明乎此,便可明白何以梁如洁的作品若隐若现透着某种哲理化内蕴。”以书入画与以画入书梁如洁在绘画上所达到的高度,还跟她的书法功底密不可分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曾谈到,梁如洁特有的“宁方勿圆”的个性化笔意形象,那刚正、遒健的用笔,把碑学中“南帖为圆笔之宗,北碑为方笔之祖”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,使画面具有雕塑感。“她画的果实或花朵,如她的柿子是方形的,不是圆形的,这体现了她的笔墨符号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特色。”从幼年开始拿起毛笔写字,几十年间,梁如洁在书法上的锤炼就一直没断过:“最初临帖,父亲说颜肥柳瘦,女孩子先从柳公权开始吧,比较硬朗。后来又接触了各类碑帖,甲骨文、钟鼎文,什么都写。读到喜欢的画论、书论,我就会选择合适的书体去抄录下来,这既是书法练习,对我的绘画也非常有帮助。”在美术理论家、书法家孙克看来,梁如洁临习碑帖不仅基础好,而且很有悟性。“梁如洁临写的《石鼓文》不是照样描画,只求形似,反之,她注重的是笔画的气势精神,厚重绵密,元气充沛。《毛公鼎》《大盂鼎》《散氏盘》也都下过功夫,逐渐形成她的书法金石阳刚之气浓厚。”我们往往都说“以书入画”,而对于书画双修的梁如洁而言,也不妨说“以画入书”。正如她自己所强调的:“我是一名画家,画家最敏感的就是造型。所以我对各种书体的造型都非常敏感,临过的碑帖不会忘。在书法方面,我会非常注重构成、摆布、节奏。”梁如洁曾以她个性化的笔墨自书一联曰:“千流归大海,高路入云端。”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探求,正可谓聚千流而成自我之大,出己心而得自我之高。这确乎也体现了岭南画派的精神实质。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6257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