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 发展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对于增强番禺区中小企业竞争力,实施“制造业强区”战略意义重大。日前,番禺区厂商会开展了关于番禺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发展的专题调研,共走访“专精特新”企业(以下简称企业)45家。其中,小巨人7家,省级33家,市级5家。 发展现状: 规模扩大,效益向好,能力提升 在番禺区委、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,番禺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发展呈现出“规模扩大、效益向好、能力提升”的特点。 规模扩大。年番禺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仅1家,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仅12家。年,区内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7家,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40家。产业主要集中在自动化与智能装备器材制造(17%)、节能环保(17%)、演艺装备制造(10%)、工程服务(9%)、软件服务(8%)、新材料(8%)、汽车零配件与服务(7%)等领域。这些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极大提升了番禺区在全省、湾区乃至全国的产业格局和影响力。 效益向好。受访的45家企业,年实现总营收约82.07亿元,户均1.82亿元,其中近4成企业年平均增长超过20%;28%企业的年平均增长超30%。用工规模达到人,研发人员队伍过千人;85%的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3%;37%的企业研发投入比超5%。这些企业,资产、科研、就业、速度、效益全面稳步增长。 能力提升。受访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,创建了一批在国内、行业内叫得响的品牌,不少企业的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达30%-50%。如中海达以卫星导航技术为基础,形成了“海陆空天、室内外”全方位的精准定位产品布局,其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球逾60个国家;先艺电子通过不断创新、自主研发,“纳米银膏”等产品实现国内技术首创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成功实现进口替代,并广泛应用在各行业;浩洋股份连续多年被商务部、文旅部、中宣部等部委评为“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”,产品和服务出口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,北京奥运会、伦敦奥运会、杭州G20峰会等国内国际级演艺文化项目上绽放异彩。 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法拉达生产现场钟生摄 现存问题: 七大短板制约企业发展 “小巨人”企业较少。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是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中的佼佼者,代表企业整体实力。目前,番禺区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只有7家,与黄埔区32家比,数量偏少。深圳市、广州市黄埔区政府,对于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成长作出了比较周到的配套政策安排,包括融资便利、专利服务、管理咨询等,值得番禺学习借鉴。 企业创新多而不强。近年来,番禺区内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创新成果大量涌现,但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前沿科技上存在不足。一是创新生态思维不强,还停留在过去要素资源争夺层面,创新链上“各自为政”现象仍然存在。二是我区在推动创新发展的举措上,过分强调院士、教授、博士等高端人才落地,忽视了对当地企业的科技服务,导致空有专家而无产业,有专家而无企业项目的尴尬局面,缺乏与区内产业链相配套、相适应的实质性的产业落地。三是对科技创新的资金、人才、技术和信息等共性问题重视不够。四是人才流动、人才激励等政府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。五是企业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 数字化与信息化能力不足。番禺区内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较为滞后,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,导致数字化改造升级内生动力不足。45家企业中,89%的企业仍在数字化探索阶段,仅有8%的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实践阶段。“数字鸿沟”“不愿转”“不会转”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。 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。45家企业中,反映有债权融资困难的企业有15家,占比为33%,融资缺口大多位于万元-万元区间,缺口最小的企业也有万元以上。主要用途集中于增资扩产(33%)、新项目投资(27%)、产品与技术研发(20%)等。 企业用地困难普遍存在。受访企业中,25家企业表示当前有用地困难,占比约56%;其中20%企业当前用地为自有产权,80%企业为租赁。总体用地需求缺口达亩左右。用地用途集中于:建设厂房与生产线(48%)、建设研发中心(28%)、作为总部办公用途(16%)、上市需求(18%)。用地难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另寻他址。受访企业普遍反映的“‘一手地’门槛高,‘二手地’价格高”“存量用地缺少真实信息”“持有者坐地起价”等问题,也要引起高度重视,认真解决。 中高端人才缺口较大。45家受访企业中,仅3家表示一线普工用人困难,占比约7%,缺口不到人。5家企业表示缺乏少量产业技工人才,占比约11%。中高端人才方面缺口较大,14家企业表示,在区内招收研发、核心技术、管理人才等中高端人才困难较大,占比约31%。企业反映,番禺区在人才政策、配套服务等比黄埔区、南沙区缺乏力度。 企业品牌建设仍有提升空间。一是部分企业对产品品牌没有足够的理解,导致企业品牌没有市场影响力。二是品牌宣传工作长期缺位。部分企业为获得短期效益,为扩大销售对价格进行肆意压低。 策略建议: 配套政策要协同发力 加强企业梯度培育。一是成立番禺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服务专门小组,对应解决土地、财政、金融、人才、审批等方面问题,为企业提供及时性全方位立体化高效服务。二是学习借鉴上海、天津做法,梯次推进,滚动发展,按照“储备一批、培育一批、成长一批、壮大一批”的原则,建立“专精特新”种子企业库、市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库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库、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库四个培育库,申报认定市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必须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,以此类推。三是突出补短板倾向。对照我区13大产业链,补齐延长做强产业链条。四是强化引导服务。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服务企业的作用,完善配套政策,为入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、创业创新、知识产权、投资融资、人才培训、市场开发、财务指导等普惠服务,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入库,扩规提质。五是打造番禺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公共服务平台。引进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、具有智能制造理念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,整合区内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资源,承担起政策研究、统筹协调、宣传推广、分类指导、典型示范等职责。依托工业云、大数据等技术,打造“多层次、分门类、一站式”的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,在知识产权与创新服务、智能化与数字化服务、产学研对接、科技政策申报、设备诊断检修、企业管理咨询、金融综合服务等方面,推进资源合理流通、开放共享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资助补贴等方式,支持行业协会发展。 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。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。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。三是实施标准化战略。引导企业专注核心业务,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、国家、行业标准,赢得发展主动权,争创全国知名品牌。 加速数字赋能,强化升级改造。一是提升企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,达到提升质量、降低成本、降低能耗、缩短周期的目标。二是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帮扶工作,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数据降低中小企业“数字鸿沟”。三是企业应着力提高数字化转型“内力”。 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。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。二是建立发挥地方融资担保基金基础作用。三是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予以奖补。四是金融机构创新“专精特新”企业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,提供特色服务方案。五是强化对企业动态管理,解决政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。六是建立政银合作机制。尝试“项目+行长”合作模式,简化融资环节,提高融资效率。 切实保障企业用地需求。一是加强规划计划调控。二是注重实际需求,实行差别化供地。让踏实搞生产的“高税无地”企业可以便捷用地,让圈地投机的“低效、散乱差”企业无利可图。三是深入挖潜存量资源开展节余工业用地分割转让。四是优化提升服务水平,建立包括固定资产投资、容积率、单位能耗、单位排放、亩均税收等在内的标准体系,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“拿地即拿证”。五是降低企业拿地、用地成本。 为企业提供更为充分的“智力”支持。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广州大学城“智核”作用。组织高校师生名企行活动,邀请高校师生到我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深入了解,让他们走进番禺、热爱番禺、服务番禺。二是缓解生活成本支出压力,逐步建立以一次性租房补贴、提供公租房、折扣购房、降低购房贷款利率为主的租住保障体系,增加对重点产业聚集区域的公交班次缓解交通不便,开辟看病挂号缴费等公共服务绿色通道,优化住房保障、交通设施、医疗资源配置,打造“拎包生活就业”的青年人才聚集文化。三是高度重视企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,依托国际国内著名高校、培训机构,培育具有创新意识、超前意识、战略意识的企业家,造就具有国际水准、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、经营管理人才。四是开展企业专项招聘1+1行动,引导每家企业拿出一定岗位吸纳就业。五是鼓励企业与高校、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业研发基地、教育实践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,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“无缝链接”,强化工人的技术培训和转岗技能培训,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。 打造全球知名品牌矩阵。一是加强企业先进质量文化建设。二是定期举办“专精特新”新品发布会,从番禺区内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中筛选5个-10个“单项冠军”进行产品发布。现场采取直播和图文报道,通过区内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,助力企业开拓市场,提高番禺产品和品牌知名度。三是引导企业强化精细化营销,传承工匠精神,打造顶级品质。四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数据库,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质量监测,通过样本采集、图形分析、数据处理等多种手段进行完整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。五是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,加强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,扩大国际影响力,打造企业国际知名品牌方阵。六是支持企业开展跨所有制、跨区域资源整合,加快创新发展。 文/图:番禺区融媒体记者李秀政通讯员周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p/pgsp/2923.html |